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新闻资讯 >  行业资讯
caseXqBoxCenterLmenu

电动汽车在高温环境下充电会带来哪些安全隐患?

2025.06.23
阅读:100次

电动汽车在高温环境下充电可能引发多种安全隐患,这些隐患既涉及电池本身的性能衰减,也可能演变为起火、爆炸等严重安全事故,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:

一、电池过热引发热失控风险

  • 热失控原理:高温环境下充电时,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速度加快,不仅会产生额外热量,还可能导致锂离子在正负极的嵌入 / 脱出过程失衡,引发副反应(如电解液分解、电极材料热分解)。当电池温度超过临界值(通常为 60-80℃),副反应释放的热量会形成 “热积累”,最终触发热失控 —— 电池内部温度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至数百摄氏度,伴随大量可燃气体(如一氧化碳、氢气)释放。

  • 安全后果:热失控可能导致电池外壳膨胀、破裂,甚至引发明火。若充电场所通风不良或周边有易燃物,火势可能迅速蔓延,威胁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。

二、电路系统故障风险增加

  • 部件老化加速:高温会使充电线缆、接口、电池管理系统(BMS)等部件的绝缘材料加速老化,绝缘性能下降可能导致线路短路。例如,充电枪插头长期在高温下使用,塑料外壳可能变形开裂,暴露内部金属触点,增加漏电风险。

  • 接触电阻增大:高温环境下,充电接口的金属触点可能因氧化或热胀冷缩导致接触不良,接触电阻增大不仅会降低充电效率,还会产生额外热量,形成 “高温 - 接触不良 - 发热加剧” 的恶性循环,进一步引发电路故障。

三、电池性能衰减与寿命缩短

  • 活性物质损耗:高温充电会加速电池正负极活性物质的分解(如三元锂电池中的 LiCoO₂在高温下易释放氧气,与电解液反应),导致电池容量快速衰减。研究表明,在 40℃以上环境下频繁充电,电动汽车电池的循环寿命可能缩短 20%-30%。

  • 电解液变质:电解液在高温下易挥发或发生化学反应,产生沉积物堵塞电池内部微孔,阻碍锂离子传输,长期可能导致电池内阻增大、充放电效率降低,甚至出现 “鼓包” 等结构性损坏。

四、充电设施与环境安全隐患

  • 充电桩过载风险:夏季高温常伴随居民用电高峰(如空调负荷),若大量电动汽车集中在高温时段充电,可能导致充电桩所在区域电网过载,引发变压器跳闸、线路烧毁等问题。

  • 环境密闭性隐患:在地下停车场等通风不良的高温场所充电时,电池释放的可燃气体不易扩散,一旦达到爆炸极限,遇到电火花(如充电接口插拔时产生的静电)可能引发爆燃。

五、极端天气叠加风险

  • 高温 + 潮湿环境:夏季多雨地区若出现高温高湿天气,充电设备可能因受潮导致绝缘性能下降,增加漏电风险;雨水若渗入充电桩内部,还可能引发短路故障。

  • 高温 + 暴晒场景:车辆在露天停车场暴晒后立即充电,电池温度可能进一步升高(如车身温度达 50℃以上时,电池温度可超过 60℃),此时充电会使热失控风险显著增加。

预防措施建议

  • 避免高温时段充电:尽量选择清晨、夜间等环境温度较低的时段充电,或在充电前将车辆停放在阴凉处降温。

  • 关注充电环境通风:确保充电场所空气流通,避免在密闭空间内长时间高温充电。

  • 使用温控充电设备:选择具备智能温控功能的充电桩或车载充电机,当电池温度过高时自动降低充电功率或暂停充电。

  • 定期检查充电系统:定期排查充电线缆、接口是否有老化、破损迹象,确保电池管理系统(BMS)正常工作。


高温环境下的充电安全需要从电池技术、充电设施设计、用户使用习惯等多方面协同优化,以降低潜在风险。

返回顶部

返回顶部